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,提起他的名字,很多学过历史的人都会感到耳熟能详。从《史记》到“太史公”,再到他那段不为人知的宫刑经历,都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。司马迁出生在黄河流域的陕西韩城(有说法认为他来自山西河津),他的故乡至今仍以他的名字流传。龙门(今陕西夏阳)是他诞生的地方,而历史的重任则早早降临到这位年轻的历史学家身上。
司马迁可以说是一个“官二代”,他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,司马迁也因此从小便接触到了文献和学术。在他20岁时,他便开始了游历生涯,环游各地。记得有一年,他从长安出发,往南至汨罗凭吊屈原的沉渊,往东游历春申君的宫殿,北上拜访孔子故里,一路走来,学识见闻愈加广博。回到长安后,他步入仕途,年仅28岁便继承了父亲的职位,成为太史令,专心撰写历史。然而,命运的捉弄让他因为替李陵辩护而遭受宫刑,虽一度被撤职,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。为完成父亲的遗愿,他忍辱负重,最终创作了被誉为“史家之绝唱”的《史记》。
展开剩余78%提到司马迁,就不得不提到他埋骨之地——陕西韩城。这里不仅有他纪念性的墓祠,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遗迹。位于韩城市芝川镇的司马迁墓与祠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景点,始建于西晋永嘉三年(公元310年),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。
韩城的司马迁景区,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景点,整个景区主要围绕司马迁墓和祠展开。此外,新建的广场上也展示了不少与司马迁相关的雕塑,以及陕西省的其他文化景观,譬如八路军东渡黄河抗日纪念地。由于景区的扩建,游客往往需要走一段较长的路才能真正进入司马迁的纪念地。走过长长的广场,直至广场尽头的司马迁雕塑,右上方便能看到那座历史悠久的司马迁祠。
穿越在烈日下,走过几百米后,才会看到“文史圣域”的牌坊,这才算是真正进入了司马迁景区的核心部分。古道蜿蜒起伏,是景区内最值得一游的历史遗迹之一,这段古道原是西晋时期所修建,历经千年风雨,至今依旧保存完好。这条古道被称作“司马古道”,最早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,是晋(魏)国的河西要道之一,也是当时通往长安的重要通道。
古道两侧,松柏苍翠,古树参天,给这段古老的路增添了不少幽静与历史感。走在这条路上,不仅能感受到司马迁在历史长河中的沧桑感,也能领略到沿途自然景色的独特魅力。路上有一座分岔路口,左侧连接着老的108国道,而右手边则是“高山仰止”的木牌坊,牌坊上方书写着“高山仰止”四个字,这座牌坊建于清康熙年间,由韩城籍的书法家强汉山题字。
继续向上攀登,走过木牌坊,逐步接近司马迁墓和祠。建筑的设计极具层次感,逐步向上延伸,共有四个台阶,台阶之间由坚固的石阶连接,令人不禁感叹古人建筑工艺的精湛。在上坡的这一段,路面铺设的是大块巨石,每块石板都有不同的长度,约30公分宽,长的可达一米,短的则仅有三十多公分,所有石块紧密相连,铺设得严丝合缝,彰显了古道的雄浑和坚实。
古道旁,数百年历史的土地庙依旧屹立,庙宇的朴实和神秘为过路的行人提供了一个暂时的避风港。在继续向前走的过程中,逐渐接近司马迁的墓祠。在墓祠所在的高岗上,穿过三道古牌坊后,便能看到建于西晋的太史祠。这里自永嘉三年(公元310年)开始便是司马迁的祀地,碑石、诗词和相关遗物展现了司马迁为人和学术成就的广泛影响。
从高台上俯视,周围的景色堪称壮丽。东望黄河滔滔,西望梁山巍峨,南瞰古魏长城,北望芝水悠悠,这片土地被大自然的美丽所环抱,充满了生机与活力。站在“河山之阳”的台阶上,司马迁的家乡——韩城,便在眼前一览无遗。
走到墓祠的背后,是司马迁的墓地。墓的形式别具一格,呈蒙古包状,这是因为元世祖忽必烈特地命人修建的,为了表达“事死如事生”的传统思想,司马迁在逝世一千多年后依然住进了蒙古包。墓前立有碑石,上面刻有“汉太史司马公墓”的字样,由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题。
无论是司马迁的墓祠,还是旁边的古道、古树、古庙,这些历史遗迹都铭刻着司马迁一生的坎坷与辉煌。2000多年前,他在困境中坚韧不拔,完成了《史记》,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。西晋永嘉四年(公元310年),司马迁的祠墓开始建造,至今已历经1700多年,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象征。而今,每一位来到韩城的人,都无不为司马迁墓祠的历史底蕴和精神气度所折服。
发布于:天津市按天配资-东莞股票配资-杠杆a股-炒股杠杆10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