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10日是一年一度的“世界精神卫生日”。今天举行的“上海健康播报”第九期发布会,特别聚焦心理健康,主题是“音乐疗愈,美丽心灵”。
新民晚报记者了解到,今年“中国医师节”前夕,上海市医师协会在国内首创成立音乐与艺术疗愈专业委员会,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谢斌、上海民族乐团著名二胡独奏家马晓辉等跨界专家与艺术家们携手,通过交流与合作推动艺术疗愈专业化发展,通过音乐与心灵的深度对话,让更多人在美妙旋律中获得情感共鸣与自我疗愈的力量。
迄今,已有大量研究证据支持音乐在促进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方面的作用。音乐疗愈不仅在临床环境中得到广泛应用,也可在日常生活中作为一种简便且有效的自我照护方式。而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,未来将与音乐疗愈深度融合,为更多人量身定制个性化的“音乐处方”,探索更美好的沉浸式体验。
“上海健康播报”第九期发布会
为什么音乐可以起到疗愈作用?
中华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分会主任委员、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谢斌说,音乐起到疗愈作用,并非只是一种模糊的“感觉”,而是有坚实的科学依据。
“在生理层面,音乐能直接作用于我们的身体。其节奏对心率和呼吸有强大的引导作用,舒缓的音乐能使心跳和呼吸同步放慢,放松身心、降低血压。音乐还能影响脑电波;更为关键的是,音乐能触发神经化学物质的释放。”谢斌介绍,“在心理和情感层面,音乐作为一种强大的情感语言,能提供情绪共鸣与宣泄的渠道,让我们感到被理解,实现心理的‘净化’;在认知和行为层面,某些结构稳定的音乐(如巴洛克音乐)被认为能帮助改善专注力。”
中华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分会主任委员、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谢斌
谢斌表示,音乐疗愈是一个多层次的过程:在身体上,它如同“听觉药物”,调节生理节律;在心灵上,它如同“共情的朋友”,接纳情绪;在认知和社交上,它像一个“组织者”,帮助集中注意、协调行动并建立联结。正因它能绕过理性,直抵我们深层的情感和生理中枢,才能以安全、愉悦且充满力量的方式,促进身心整体健康与平衡。
平时喜欢听音乐,这也是音乐疗愈吗?
上海市医学会科普专科分会委员、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乔颖说,喜欢听音乐的习惯与专业的音乐疗愈,既有联系,也有区别——前者是一种有效的自我调节方式,而后者是一种系统的临床干预。
“日常听音乐是一种主动的‘自我照顾’和‘自我调节’。当你根据心情选择放松或激励的音乐时,实际上正在进行健康的压力管理。这个过程的核心在于自我选择、情绪调节和身心放松。”乔颖解释,“专业的音乐治疗是由认证治疗师主导、目标导向的临床过程。不止于聆听,更强调互动与疗愈目标。”
上海市医学会科普专科分会委员、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乔颖
乔颖指出,自己听音乐如同日常散步,是重要的自我保健;而音乐治疗像在康复师指导下的针对性训练,具有明确的治疗计划和目标。
“请继续听音乐这个好习惯!它是情绪工具箱里的一件宝贵工具。可以尝试升级聆听体验,专注于自己的呼吸,感受音乐带动呼吸逐渐变深变慢。”她说。
音乐疗愈有哪些误区?要注意哪些问题?
谢斌分析,音乐疗愈在普及中存在一些常见的认知误区——
误区一:音乐疗愈总是积极的。音乐可能唤起悲伤、愤怒等负面情绪。专业治疗中,治疗师会安全引导处理这些情绪;但个人使用时,若无准备可能陷入更深的情绪漩涡。
误区二:存在通用疗愈歌单。音乐偏好极具个人化,对一人镇静的音乐可能让另一人烦躁。网络歌单可作参考,但绝非标准答案。
误区三:音乐疗愈可替代传统医疗。音乐疗愈应作为补充手段,而非替代必要医学治疗。它可增强疗效、减轻不良反应,但不能“取代”传统治疗。
误区四:只有特定类型音乐有效。疗愈效果不限于古典或环境音乐,激烈摇滚可能帮助宣泄,熟悉民谣可能带来安全感,关键在于音乐与听者当下需求的匹配度。
谢斌还说,音乐疗愈要注意保护听力,遵循“60—60”原则——音量不超过设备最大音量的60%,连续聆听不超过60分钟;要注意选择合适场景,开车时避免太舒缓的音乐,睡前避免强劲刺激的音乐;要尊重个体差异。别将个人觉得有效的音乐强加于人,特别是为他人选择音乐时,要观察反应,尊重感受。
有没有日常生活中简便可行的音乐疗愈小方法?
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婚姻家庭心理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、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心理治疗师刘乐推荐了几种技巧——
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婚姻家庭心理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、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心理治疗师刘乐
一是创建与情绪匹配的播放列表。选择与当前情绪相符的音乐,然后逐步过渡。例如,当人感到焦虑时,可以先听节奏较快的音乐,逐步过渡到舒缓的旋律,引导情绪恢复平稳。
二是唱歌疗愈。唱歌不仅能表达情感,还能刺激大脑的奖励中枢,提升情绪。研究表明,唱歌有助改善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。
三是音乐放松练习。音乐聆听结合深呼吸练习,有助于放松神经系统,减轻焦虑和压力。睡觉前30-60分钟聆听节奏缓慢、旋律平稳的音乐,可有效缩短入睡时间,提高睡眠质量。聆听音乐的时长为20-30分钟,音量控制在40-50分贝,选择节奏缓慢、旋律平和的音乐,如每分钟60-80拍的乐曲,有助于放松神经系统。还有如雨声、风声、海浪声,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低频音,也有很强的放松安抚作用。
四是音乐与冥想结合。在冥想或正念练习中,使用轻柔的背景音乐,如古典乐或自然声音,能帮助集中注意力,增强放松效果。
按天配资-东莞股票配资-杠杆a股-炒股杠杆10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