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,今年的主题为“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”。在上海,一家全新的区级精神卫生中心——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低调正式运营。令人意外的是,这里并非传统印象中冰冷、封闭的“牢笼医院”,临河的花海墙取代铁栅栏,一举颠覆了大众对精神专科医院的刻板印象。如何重新定义“心理治愈”?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记者走近一探究竟。
面积扩增五倍,理念同步更新
走进位于普陀区槎浦河畔的启动林公园深处,三栋大楼掩映在苍翠绿意中。如果不看大门前的标牌,人们可能无法认出眼前的便是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桃浦院区。阳光洒满每个坐北朝南的病房,患者可以在“悦心大道”漫步,在共享空间做瑜伽、打乒乓球,在“新生”康复基地学做咖啡、手工、园艺,这家“不像医院的医院”,以独特方式呵护人心。
记者了解到,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承担着全区精神障碍诊断治疗和心理健康促进,以及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管理。“中心的志丹院区年代比较久远,无论在体量还是硬件设施方面,都难以满足普陀区老百姓的精神卫生需求。”院长杨立坦言,志丹院区核定床位200张,实际收治患者600多人,长期处于资源紧张的供需不平衡状态。此次桃浦院区启用后,在诊疗规模上,建筑面积增加5万多平方米,规划床位新增495张。
新院区不仅是面积的扩容,更是理念的更新。志丹院区建筑面积仅1万多平方米,桃浦院区启用后增加了5万多平方米,充分利用周边良好生态环境的空间布局,设计了不同场景的运动共享空间,对住院患者提供分时、免费的共享开放。宽阔的“悦心大道”环绕医院建筑,正午的阳光洒满草地,路边整齐地排列着患者自己栽培的绿植。“我们希望能在保证病人安全的前提下,让他们多接触自然,呼吸新鲜空气,晒晒太阳。”杨立说。
聚焦儿少精神问题,缓解供需矛盾
近年来,儿童青少年精神问题成为社会一大关注热点。作为普陀区唯一的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诊疗机构,区精神卫生中心桃浦院区还将依托特色专病建设,开设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中心。“目前全市精神卫生中心除了总院有独立的儿少病区,床位数相当有限,其它区只有门诊,对病情严重需要收治入院的患儿来说,可以说一床难求。”儿少中心主任孙莉副主任医师说。
新院区核定30张床位,是全市区级专科医院中规模最大的儿少专科病房,将极大缓解“一床难求”的供需问题。这一中心,将重点收治情绪障碍、学习困难、发育性障碍、行为问题以及精神病性障碍等特殊群体,设有家庭病室和单双人病室的开放式病区,配备陪护床、电视、独立的卫生间等设施,可以在患儿住院期间,提供家长一同居住的场景。
儿少中心配备了600多平方米的康复中心,独立于成人诊疗区域,引进了VR场景模拟训练、数字化专注训练系统等治疗新技术,还有发泄屋、沙盘室、活动室等功能性房间满足需求,形成一套集“治疗-康复-预防”为一体的服务体系,实现真正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。
打造多个空间,致力消除病耻感
利用空间结构布局,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桃浦院区设计了不同场景的多维“悦心”空间,包含了丰富五感体验的“悦心步道”、浮翠流丹的“花海艺术墙”,以及瑜伽室、乒乓球馆、健身房等运动共享区域。远离刺鼻的消毒水,不见冰冷的铁栅栏,取而代之的是透过落地窗倾泻的阳光、环绕建筑的繁花步道,以及病房阳台外满目翠绿……
“打破牢笼的刻板印象,让患者消除病耻感”,是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建设新院区的一大理念。“医院应该成为病人的心灵栖息地,像正常人一样生活。”党支部书记王瑞芳介绍,中心以“悦心”党建联盟为依托,引入各方资源和社会力量,面向康复期患者开展职业技能训练的康复-实训-就业公益平台。在原有的“咖啡师”“园艺师”“收银员”等职业技能训练的基础上,还将引入“汽车美容师”就业体验项目。
“现代人的焦虑、抑郁、睡眠障碍等问题都属于大精神卫生概念的范畴,所以应该非常强调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的预防。”王瑞芳说,医院已建设全市首个全生命周期心理健康科普教育基地,取名为“悦心π”,引入了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不同的情绪场景,如大海、森林,帮助人们放松身心,此外还有电子沙盘、心率分析仪等设施,兼顾了求知、体验、评估等主要功能,将于10月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。
按天配资-东莞股票配资-杠杆a股-炒股杠杆10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